自2011年開始創建國家中心城市以來,武漢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獲得國家哪些支持?這些問題均可在《2012-2013年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報告》找到答案。昨日,武漢市發改委首發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展報告,也是全國首家發布報告的城市。
報告包括武漢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生態宜居武漢、文明武漢、幸福武漢等13個部分,全報告34.5萬字,展示兩年多來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相關情況。今后,《報告》將按跨年度的模式,每年進行編制和發布。
國家中心城市依托國家城市群產生
“國家有關部委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是廣州,但第一個獲得國家領導表態支持的是武漢。”武漢市發改委主任吳清說,2012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在視察武漢時,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2年7月,時任副總理李克強在湖北考察時,要求加大對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的支持力度,并納入國家中長期城鎮化建設規劃。今年省十次黨代會、省人大十一屆五次會議作出了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重大決策。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出了明確的實施方案,研究編制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經濟區和大臨港經濟區“四大工業板塊”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陸續出臺“工業倍增計劃”、“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服務業升級計劃”等,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提供了“抓手”。
吳清表示,在研究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國家中心城市后,發現這些城市背后有三大國家級城市群的支撐,“也就是說國家中心城市必然依托國家級城市群產生”,現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已經啟動編制,長江中游國家級城市群已經從“夢想”變成現實,武漢將在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機遇等方面與上海、重慶跨上同等平臺,得到更多支持。
《規劃綱要》提出“三步走”戰略
吳清說,推進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初步完成,由武漢市發改委編制的《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綱要》,啟動了武漢2049年遠景發展戰略研究,《綱要》具體提出了武漢為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三步走。
2013-2020年,框架形成階段,重點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工業倍增計劃、服務業升級計劃、城建攻堅計劃、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這五大計劃,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2021-2030年,功能完善階段,實現復興大武漢的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目標。
2031-2049年,愿景展望階段,武漢將建成全球性的創新中心、文化之都和重要的世界城市,引領長江中游城市圈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圈。